中医针灸穴位功用《安神要穴》
(一)清心安神
1.主治
清心(心包)热,降心火,使神守舍,以治脏躁、急惊风、中暑、类中风、痫狂及梦遗诸证。
2.穴位
(1)心俞(膀胱):心气转输之处,为心病治本之穴。可清心降火,使神守舍,以治脏躁、类中风以及心火妄动之梦遗。
(2)巨阙(任、心募):为心气所聚之所,可代心俞,以治心病;清心降火,使神守舍,以治心火妄动之梦遗。
(3)内关(心包、络):清心热,降火安神,以治脏躁、急惊风、类中风、怔忡、心火妄动之梦遗。
(4)神门(心、原、俞):清心热安神,以治脏躁,急惊风、中暑、类中风、怔忡、痫狂和心火妄动之梦遗。
(5)间使(心包、经穴):清心安神,以定狂痫。
(6)通里(心、络穴):同上.。
(7)大陵(心包、原、输):清心包热,以定狂。
(8)劳宫(心包、荣):同上。
(9)少商(肺、井穴):同上。
(10)申脉(膀胱、八脉交会):可清心安神定狂。
(二)宁心安神
1.主治
主治非由热证所致心阴不足,神不守合之不寐。
2.穴位
(1)心俞(膀胱):为心气转输之处,宁心安神,以治心虚之不寐;与肾俞并用,可治心肾不交之不寐。
(2)巨阙(任,心募):可代心俞,与肾俞并用,可治癫症和心肾不交之不寐。
(3)神门(心、原、俞):宁心安神,以治癫症和心虚不寐。
(4)内关(心包、络):宁心安神,以治心虚之不寐。
(5)通里(心、络):同上。
(6)三阴交(脾):与神门、内关并用,有宁心安神之功,以治心虚不寐。
(6)三阴交(脾):与神门、内关并用,有宁心安神之功,以治心虚不寐。
(7)中脘(任、胃募):与内关配用,可和中宽胸,宁心安神,以治不寐。
(三)养心血安神
1.主治
主治心血不足所致不寐。
2.穴位
(1)心俞(膀胱):为心气转输之所,有生血之功,可养心安神,以治心阴(血)不足之不寐。
(2)神门(心、原、输):养心(血)安神,以治心阴(血)不足不寐。
(3)脾俞(膀胱):心、脾皆为生血之源。心得血养,神安自寐。与心俞配合,用治心脾两虚,气血双亏之不寐。
(4)三阴交(脾):养心(血)安神,又治脾虚血少之不寐。
(5)隐白(脾井):同上。
(6)历兑(井):同上。
1.主治
滋阴养血,以治心虚血虚,或心脾两虚所生之头痛、心悸、眩晕、月经过少或错后,以及血枯经闭诸证。
2.穴位
(1)脾俞(膀胱):为脾气转输之所。脾统血,亦为气血化生之源。可滋阴(脾阴)养血,以治血虚所致之头痛、心悸、眩晕、月经过少或错后,以及经闭诸证。
(2)三阴交(脾):滋阴(脾阴)养血,以治血虚所致之头痛、心悸、眩晕、月经过少或错后以及血枯经闭之证。
(3)地机(脾):同上。
(4)血海(脾):同上。
1.主治
健脾培元,益气养血,以治脾阳不足,气血双亏所生之头痛、眩晕、心悸、不寐诸证。
2.穴位
(1)脾俞(膀胱):为脾气转输之所,气血化生之源,可补益脾阳,益气养血,以治心牌两虚,气血双亏所生之眩晕、心悸诸证。
(2)关元(任):为二焦脉气所发之处,可振奋中阳,以治气血双亏之眩晕,心悸诸证。
(3)气海(任):为诸气之海,可振奋中阳,以治气血双亏之眩晕、心悸诸证。
(4)胃俞(膀胱):为胃气转输之所,可振奋胃阳,培元益气养血,以治气血双亏所生眩晕、心悸、不寐之证。
(5)足三里(胃、合):振奋胃阳,培补中元,益气养血,以治心脾两虚、气血双亏所生之头痛、眩晕。
(6)三阴交(脾):振奋脾阳,培元益气养血,以治心脾两虚、气血双亏所生之头痛、眩晕诸证。
1.主治
清泻血中郁热,以致热邪内炽所生之暑厥、热泻、热呕、目赤肿痛之证。
2.穴位
(1)曲泽(心包、经穴):点刺放血,清泻血中郁热,以致暑厥,并泻热止呕;与委中配合,可吐泻兼治。
(2)委中(膀胱、合穴):点刺放血,泻血中郁热,以治暑厥,并泻热止泻;与曲泽并用,吐泻兼治。
(3)太阳(奇穴):点刺放血,清泻血郁目中不散之热,以治目赤肿痛。
1.主治
清诸热以止鼻衄之证。
2.穴位
(1)迎香(大肠):穴在鼻旁。大肠与肺相表里。可清肺热,摄血妄行,以治鼻衄。
(2)三阴交(脾):可制阴清热,摄血妄行,以治虚火上炎之鼻衄。
(3)太溪(肾):可养阴清热,摄血妄行,以治肾虚火旺所生之鼻衄。
(4)尺泽(肺、合):清头泻热,以治虚火上炎所生之鼻衄。
(5)少商(肺、井穴):同上(6)合谷(大肠、原穴):同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