腰椎间盘突出问题,日常调理中常用到的6种正骨手法总结分享
中医认为:“腰者肾之府也,转摇不能,肾将惫矣。”腰痛有肾虚,有淤血,有闪挫,有坠堕,有疾积。淤血者,日轻夜重者是也。为湿所着者,腰重如石,冷如冰,喜热物烫。
腰痛病,是一种横贯性、牵连性的疼痛。这是由于腰部及其邻近组织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,这一特点的产生决定了要不活动范围之大及它的灵活性,其中腰椎间盘突出问题尤为明显。
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调理主要是手法整复,将突出的髓核予以还纳纤维环的修复,调整椎间隙的平衡,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。腰椎间盘突出问题,在日常调理中常用到的6种正骨手法现总结分享如下:
1、侧扳法
俯卧位,嘱患者全身放松,医者站于患侧一方。一手放在健侧肩部,另一手放在棘突旁。用掌根部或拇指紧紧顶住棘突向健侧推的同时,放在健侧肩部的手成相反方向的推扳。脊柱不伴后凸畸形者,患者上身不要回旋,以患者的耐受力为度,一般均要过度矫正。扳住稳定一分多钟,如手感腰部滑动及“咕喽”、“咕咚”声响,即已还纳。如一次没有成功,还原后再扳一次。病程远可连续施法三四次。
此法由于患侧力的加大,能使健侧椎间隙加宽,此时髓核承受力是相等的,相应给髓核还纳以有利条件,推力及纤维环的弹性回纳力使椎间周围组织的内力增加,结果就造成解除陈旧性组织的粘连或致密性部分组织的破坏,而是纤维环远离神经根,迫使髓核归位,纤维环并拢。同时矫正了椎间小关节的内在平衡,回旋了棘突偏歪。
此法稳妥可靠,治愈率高,多用于脊柱侧弯型患者,无论急性慢性均可采用,但在施法前后要松懈患部周围紧张的组织。以减少痛苦,施法则要由轻到重,不可用力过猛,施法后则有轻松愉悦感,使疾病除半。
2、手、肘压法
患者俯卧位,肌筋放松,医者站患侧一边。用前臂平面鹰嘴骨处,放患处两椎体之间下压,由轻到重,以能忍耐为度。每次重压1分钟。松懈1次患部周围的组织,重者可连续施法3次。陈旧性也可在一助手握双踝向下牵引的同时腰部加压,此法能加大椎间隙,使纤维环产生一种弹性回旋力,即可使髓核还纳,纤维环复原,远离神经根。
此法多用于脊柱后凸畸形,简单易行,安全可靠,不论病程长短疗效率均高。如脊柱后凸畸形伴侧弯的,患者上身可轻度回旋式复用侧扳法。肘压时有“咕喽”滑动感,即完成手法。
3、斜扳法
患者侧卧,低枕,术者身体卡压住病人的屈曲的胯和大腿等,同时用定点手的豆骨压在棘突下侧方,另手推病人的肩膀向后,发力时,用上半身卡压病人胯的同时,豆状骨从下方推棘突或下方的关节突。
说明:此手法卡压力和推顶力几乎同时进行,要求术者身体整体协调。此手法也验证了腰椎拧毛巾理论。
4、旋转复位法
患者坐在特制的“A梯形治疗固定座”上,医生一手从患者患侧的腋下穿过,经过后颈部,用手把住患者健侧的肩部,此时嘱患者向健侧方弯腰,放松肌筋。医生的另一手拇指或掌根部,推住偏歪的棘突。此时,医生放在肩部的手,在椎体边沿呈相对定位时大回环旋转,同时放在棘突的手用力推偏歪的棘突,进行拨正。旋转至患侧后方时,此时医生的两手形成对抗的推板,造成后伸位即算1次。视病情可连续施法3次,推棘突的手,如有“咕喽”或滑动感时,以达到治疗目的,但只能向患侧旋转,否则只能事倍功半。
此法适用于新伤及腰5骶1中央型等。用此法前后,可用软组织松解法进行松懈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疼痛。
5、直腰定点扳法
患者坐方凳,术者坐在患者的后面,患者右手抬起放在后枕部,左手放于右侧季肋,术者左手定点棘突一侧,右手从前面把住病人的左肩或放在病人颈项下方(对控制病人的前屈后仰角度有效)。此手法是脊柱俯仰、旋转、侧弯的高度整合手法。学者如果没有几个月的学习体会,很难掌握其要领。
手法的操作过程,实在不好描述。用“稳定的失稳态”来形容椎体的运动状态。其实就是让椎体在俯仰旋转中始终处于上半身(椎体以上)和下半身(椎体以下)旋转的临界面上,处于最大的运动灵活状态上。定点手拇指是在棘突的侧面,其余四个指头辅助稳定拇指。可以完全借助发力手完成旋转发力,但旋转时有一个稳定的旋转中心,就是拇指下。也可以定点手在发力瞬间配合推抵棘突。
6、坐位屈伸法
患者坐在治疗床上,两腿伸直,双腿并拢。足尖等齐,双手向前略伸。嘱患者放松肌筋,医者站在患者背后。双手扶持患者双肩部,向前推动上身来回晃动3-4次。也可一助手牵拉患者双手和医者动作协调,但不能用力过猛,应缓慢用法。
此法用于他型复位后仍不能弯腰的患者。使用此法后有时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。身体虚弱,高血压,心脏病患者慎用此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