劳则气耗精亏,逸则气滞血瘀

《素问·举痛论》提出“百病皆生于气”的理论。气能推动精血津液的运行以及维持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,反之若精血津液及脏腑功能失常,也往往见气病。

 
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推动力,故劳逸为病,也主要责之于气。


1 劳则精气销铄,逸则气机壅滞
劳则“喘息汗出,内外皆越”,细分之,则有五劳、六极、七伤。据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候》记载,“五劳者:一曰志劳,二曰思劳,三曰心劳,四曰忧劳,五曰瘦劳。又,肺劳者,短气而面肿,鼻不闻香臭。肝劳者,面目干黑,口苦,精神不守,恐畏不能独卧,目视不明。心劳者,忽忽喜忘,大便苦难,或时鸭溏,口内生疮。脾劳者,舌本苦直,不得咽唾。肾劳者,背难以俯仰,小便不利,色赤黄而有余沥,茎内痛,阴湿,囊生疮,小腹满急。”五劳一说为情志内伤,一说则是具体的五脏虚损证候。
 
“六极者,一曰气极,令人内虚,五脏不足,邪气多,正气少,不欲言。二曰血极,令人无颜色,眉发堕落,忽忽喜忘。三曰筋极,令人数转筋,十指爪甲皆痛,苦倦不能久立。四曰骨极,令人酸削,齿苦痛,手足烦疼,不可以立,不欲行动。五曰肌极,令人羸瘦,无润泽,饮食不为肌肤。六曰精极,令人少气吸吸然,内虚,五脏气不足,发毛落,悲伤喜忘。”六极为身体疲乏至极而导致的一类虚损证候,气血筋骨肌极的证候表现,为五脏虚损之外候,而精极者,是五极失于调养,或复有劳伤,虚损更甚,肾精大伤之征象。
 
“七伤者,一曰阴寒,二曰阴萎,三曰里急,四曰精连连,五曰精少、阴下湿,六曰精清,七曰小便苦数,临事不卒。又,一曰大饱伤脾,脾伤,善噫,欲卧,面黄。二曰大怒气逆伤肝,肝伤,少血目暗。三曰强力举重,久坐湿地伤肾,肾伤,少精,腰背痛,厥逆下冷。四曰形寒寒饮伤肺,肺伤,少气,咳嗽鼻鸣。五曰忧愁思虑伤心,心伤,苦惊,喜忘善怒。六曰风雨寒暑伤形,形伤,发肤枯天。七曰大恐惧,不节伤志,志伤,恍惚不乐。”七伤,在古代医籍中叙述略有差异。《诸病源候论》中,对七伤有两种认识,一是失精、阴中寒等肾虚的七种症状,二是外感、情志、内伤等病因导致的七种情况。而在《备急千金要方·肾脏方·补肾》中,七伤也有两种认识,一是指“表里受病”,具体有“一曰肝伤善梦,二曰心伤善忘,三曰脾伤善饮,四曰肺伤善痰,五曰肾伤善唾,六曰骨伤善饥,七曰脉伤善嗽”,是五脏在加上骨与脉的精气损伤;另一种是“远思强虑伤人,忧患悲哀伤人,喜乐过度伤人,忿怒不解伤人,汲汲所愿伤人,戚戚所患伤人,寒暄失节伤人”,即情志过极所伤,但超出了七情的范围,超出部分内容无法进行脏腑归属。
 
综合来看,五劳、七情既涉及到了形劳之候,又提到神劳之征,而六极内容相对固定,皆为脏气极衰的临床表现。五劳、六极、七伤,从形神、外感内伤、形体脏腑等不同角度全面诠释了劳病病候。
 
而逸病之病机,则是气机壅滞。清·周学海《读医随笔·富贵贫贱攻补异宜其说有辨》:“富贵之人,安居厚奉,脏腑经络,莫不痰涎胶固,气机凝滞,不能流通,故邪气据之而不得去者,非正气之不足,乃正气之不运也。”
 
久逸之人,荣卫不行,气血不运,津液不布,不但易感外邪,而气血津液也易聚而为内生之痰湿瘀血,究其因,皆为气机凝滞。且又因气机不畅,营卫之气难以通行内外,故邪气常据于肌表或脏腑而久不得除,如伤寒温病在表日久不去,或外感病入里、痰浊湿热内生,流连于脏腑,缠绵难愈等,看似“正气之不足”,但“正气之不运”方是其根本病机。
 
古今医家类似论述还有很多,但皆以为逸病病机乃是气滞失运,此处不再详述。
 
2 劳则形体羸瘦,逸则形体肥盛
 
人体得气血津液之充养,方能身强体健。虚劳之人,多气血津液不足。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羸瘦候》:“夫血气者,所以荣养其身也。虚劳之人,精髓萎竭,血气虚弱,不能充盛肌肤,此故羸瘦也。”劳累太过,气血津液耗伤,外不能荣养四肢百骸,内不能荣养脏腑经络,久而形见羸瘦。
 
安逸之人,虽形体充盛,但也并非健康之躯,多是外强中干。《类经·论治类·形志苦乐病治不同》:“形乐者逸,志乐者闲。饱食终日,无所运用,多伤于脾,脾主肌肉,故病生焉。”安逸之人,起居安闲,奉养过度,痰浊膏脂生于内,经由血脉运送周身,堆积于肌肉皮肤见大腹便便,上泛于头面见满面油光,下流于肠腑见大便茹腻,内阻于经络见痈疡遍生。同时,因为肢体不用,日久可见矮弱无力,与劳伤类似。
 
总之,劳而内伤多见形体羸瘦,逸而内滞多见形体肥盛,逸与劳在形体表现上相反之象。此外,劳伤形体失养而弱,安逸形体不用而弱,此处二者有一定的相似性。
 
3 劳则疲惫善忘,逸则心神慵懒
 
劳伤之人,精气亏虚,神气不守,多疲惫善忘。《素问·疏五过论》:“暴乐暴苦,始乐后苦,皆伤精气。精气竭绝,形体毁沮……故贵脱势,虽不中邪,精神内伤,身必败亡。”苦乐即情志过用,故贵脱势者,多忧愁抑郁,不但能内伤五脏精气,还能损耗形体。而七伤中如“忧愁思虑伤心,心伤,苦惊,喜忘善怒”,描述了情志内伤心神的病候,心神不足,或神气溃散,
多易惊恐,或喜怒无常,误言健忘。故神气不足,往往也多易精疲神惫。
 
安逸之人,气血壅滞,神机不用,多心神慵懒。《灵枢·本神》:““所以任物者谓之心,心有所忆谓之意,意之所存谓之志,因志而存变谓之思,因思而远慕谓之虑,因虑而处物谓之智。”七情、五志分属五脏,而心为之主宰,若心神散漫,终日忙碌而既定的人生规划和目标,或心慵意懒消极对待工作学习,皆为心不任物的表现,则其人之意、志、思、虑、智等思维活动皆无所用。人的“精神活动实际上是在‘心神’的主导下,由五脏协作共同完成的”,故心不任物,也能导致脏腑经络形体气机壅滞及机能减弱。
 
精神过劳或过逸,也能内伤五脏精气,不仅能表现在精神状态的异常,还能影响到脏腑形体的功能。
 
4 劳则因虚致实,逸则因实致虚
 
劳伤之人,因气血亏耗,正气不足,可内生痰瘀,为因虚致实。《金匮要略·血痹虚劳脉证并治》:“五劳虚极羸瘦,腹满不能饮食,食伤、忧伤、饮伤、房室伤、饥伤、劳伤,经络营卫气伤,内有干血,肌肤甲错,两目黯黑。缓中补虚,大黄蛰虫丸主之。”虚劳之人,因食、忧、房劳等原因,复加劳伤,导致营卫之气耗伤,可见气虚血瘀之证,外现肌肤甲错之候,可用大黄蛰虫丸治疗。血与津液,为有形之物,故大劳之人,气耗太过,可因虚致实,导致血液津液的凝滞不行。
 
逸病之人,因气血壅滞,正气不运,多见因实致虚。清·冯兆张《冯氏锦囊秘录·论富贵贫贱之病不同》:“富贵之人,多劳心而中虚,筋柔骨脆……青粱自奉,脏腑恒娇……曲房广厦,玄府疏而六淫易客。”过逸者往往生活条件优越,饮食奉养过度,又缺乏运动,故脏腑气机壅滞不外达,可致皮毛腠理不固,肌肉筋骨虚弱。稍劳力不甚,或偶触风寒暑湿之邪,亦可为病。
 
5 劳逸内伤五脏,阴阳气血失常
 
劳则气血亏耗,五脏失养,逸则气机壅滞,五脏失用,皆可影响五脏的生理功能,使阴阳失和,气血失常,形神失用。
 
5.1 劳则肝阴亏虚,逸则肝失疏泄,皆致筋脉痿软
 
肝体阴而用阳,主藏血,寄相火。故因劳而伤肝者,多伤肝阴之阴血,而成虚热之候,重者还可致相火不藏,上逆为病。《诸病源候论,虚劳候》:“肝劳者,面目干黑,口苦,精神不守,恐畏不能独卧,目视不明。”血能荣养头面,肝劳不藏血,故头面失养而干黑,魂飞不潜而精神不守、恐惧;血虚则相火浮越上亢,故口苦,目眩。劳耗筋力,或郁怒大怒,必损肝之阴血,阴虚则生内热,轻者见口苦、目赤涩痛,重者可因相火不藏,上亢为害,而致昏厥等急危重症。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阳气者,烦劳则张,精绝,辟积于夏,使人煎厥;目盲不可以视,耳闭不可以听,溃溃乎若坏都,汨汨乎不可止”,即是对肝劳病机及临床表现的详细诊释。
 
而过逸之人,四体不勤,气机不运,肝失疏泄,内藏之血,难以通行内外,滋养脏腑官窍。《素问·五脏生成篇》:“肝受血而能视,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,指受血而能摄。”目为肝之窍,需得滋养方能别五色。掌、足、指等小关节,需得滋养方能完成精细活动。因气机失于疏泄,血行不畅,肢节不得荣养,动作失于灵活,成真实假虚之候。若尚有奉养过度者,则还可致湿热内蕴,熏蒸肝胆,燔灼肝经,煎熬肝血。清·薛雪《医经原旨·瘅(dàn,中医指热症或湿热症)》“肾脉,肝脉微小,皆为消瘅,肝肾在下,即下消也。”安逸且奉养过度者,因其多坐而少动,又嗜酒肉肥甘,水谷精微不布,终可酿生火热或湿热之邪。肝胆主升发一身之阳气,疏泄一身之气机,无论是否成消瘅,内生之痰浊湿热皆能下注于肝胆,导致肝胆火盛或肝胆湿热。进而邪气上攻头面诸窍,而见目赤涩痛、多、口苦、急躁易怒;或下注前后二阴,症见小便浊或兼涩痛,大便粘腻不爽,肛门灼痛;肝经火热日久不去,燔灼津液,内伤肝阴,使肝阳失制,亢而为害,或伤肝血,导致肝血不足,魂魄飞扬,精神状态不稳定,稍有刺激则发怒,或精神虚性亢奋。
 
肝主一身之筋脉,过劳伤肝,可致筋痿。《素问·痿论》:“肝气热,则胆泄口苦,筋膜干,筋膜干则筋急而挛,发为筋痿。”劳伤太过,肝阴亏虚,火热亢于内,燔灼一身治筋膜,以致筋膜失于阴液之濡养,而成筋痿。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候》中“筋极令人数转筋,十指爪甲皆痛,苦倦不能久立”的描述,正是筋痿典型的临床表现。若其人仅劳伤关节之筋脉,则多见筋失濡润,挛缩成痿,筋脉滞涩,活动或受寒后疼痛,而无阳盛所致之热痛症状。
 
然而,肝气热,可是因劳而致的虚热,也可是因逸而致的实热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湿热不攘,大筋緛(软)短,小筋驰长。緛(软)短为拘,驰长为痿。”奉养太过,内蕴湿热,燔灼筋脉,煎熬肝阴,也可见筋痿。若肢体缺乏活动,筋脉的柔韧性变差,又因气血壅滞而失于濡养,也可导致筋脉的疾弱无力。
 
总之,劳逸之伤肝,虽有虚实之不同,但皆可见热邪燔灼肝经,而致筋脉痿软。
 
5.2 劳则神伤血亏,逸则神散血瘀,皆致心神失养
 
心为君主之官,主神明与血脉,其华在面。《灵枢·营卫生会》:“血者,神气也”,可见心血的充盈和正常运行是人类思维、情志正常活动的物质基础。
 
劳心思虑,可损及心血,而成劳伤。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候》:“血极令人无颜色,眉发堕落,忽忽喜忘。”劳心思虑,神机过用,会耗伤心之阴血,可表现为神疲善忘,毛发脱落等证。心血亏耗还可反映于舌,出现舌不知五味,或舌蹇语难等症状。
 
安逸之人,气机壅滞,则心神散漫不收,心气失其用,血液推动无力,聚而成瘀,凝于脉中。若其人嗜肥甘厚味,多余的水谷精微酿为痰浊湿热,其邪气亦可入于血脉,与瘀血相合,凝于脉道,阻塞血液运行。反映于舌可见舌紫暗,苔厚腻,若阻塞舌之脉络,亦可见舌体活动不利,语言难出。
 
心为君主之官,主宰思维、意识、情志等精神活动。“阳气者,烦劳则张”,若五志过极,七情失度,如强思远虑,喜怒不节,则心气心阳过用,可化为火热之邪;或血脉瘀滞,心气被阻,化火扰心,既燔灼心阴心血,亦反过来消耗心阳心气。劳则心气化虚火,逸则心气化实火,而实火日久不除还可伤阴转为虚火。火热邪气扰动心神,可发为口疮、烦躁等证,此为劳逸伤心的相同之处。
 
此外,心在体合脉。血脉空虚,则心失所养,可致心悸、怔忡,甚则心中憺憺大动,心气欲脱。脉道受阻,血行不畅,心气必加强其推动作用,心阴为助其阳气之用,促使心脏增大其形质以助行血之力;若痰浊瘀血凝滞日久,或继续加重,则心气亢极而衰,血液不能输布周身,轻者疲乏无力,动则喘甚,重则心、脑、肾等重要脏器或手足肢节末端缺乏濡养,危及生命。心之华在面,心气足,血液清,则面色红润有光泽。若心血不足,见面色白而无华;血液浑浊则显面垢秽浊,心气尚充时见油光满面,心气亏虚时则见颜面油而晦暗。舌为心之苗,劳逸伤心致心气化火,火热可循经上炎于舌,而致口舌生疮。日久实火转虚,邪气流连,口疮反复难愈。同时火热之邪还能扰动心神,导致心神不收,清醒时精神难集中或狂躁,入睡时心神被扰而多梦易醒,且醒后多疲乏无力。
 
总之,劳逸之伤心,虽有虚实之不同,但皆可见心血之病变,而致心神不养。
 
5.3 劳则脾胃亏虚,逸则脾失健运,皆致枢机不利
 
脾之华在口唇,而脾胃主肌肉,为气血生化之源,脾胃之伤,多见于口唇之病变,及肌肉之消瘦。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候》:“脾劳者,舌本苦直,不得咽唾……肌极,令人羸瘦,无润泽,饮食不为肌肤。”摇体劳苦,伤及脾胃,称为脾劳,劳伤太甚,肌肉不生,称为肌极。气血由脾胃所化生,久劳且奉养不足,气血亏虚,一则脾胃失于气血濡养,舌不知五味,且舌本强,活动不利;二则脾胃功能过用日久必转衰,遂见气血生成乏源,久虚不复,发为肌极,其人面黄肌瘦,口唇淡无血色。若脾气虚日久损及脾阳,则可见完谷不化,泻下不止。
 
《世补斋医书·逸病解》:“夫逸病者,脾病也。”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及津液,为气机升降之枢。逸病多因缺乏运动而气机不畅所致,且饮食奉养过度为其重要影响因素,故脾胃气滞为逸病最重要的脏腑病机。“饮食自倍,脾胃乃伤”,饮食奉养过度,则脾胃机能过用,消耗脾胃之气;《内经知要·治则》:“过于逸则气脉凝滞”,形体运动不足,身体对水谷精微的需求减少,则脾胃气机不运,气血津液布化缓慢。二者皆可致脾胃机能减弱之证,使气血壅滞。同时水谷精微因失于运化,而积聚于中焦,进而“化失其正”,酿生痰浊,流于脏腑经络,阻滞气机。其人多大腹便便,脑满肠肥,大便勃腻不爽,口唇油光泛溢。
 
脾主升清,胃主降浊,脾胃升降相因,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,肺气肃降和肝气升发,以及肺主气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,皆有赖于脾胃气机运转正常。
 
故劳逸适度和饮食有节,是保证脾胃气机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。脾气输布水谷精微以奉养脏腑形体,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。故饮食有节,则脾胃健旺,有助于形体脏腑发挥正常功能;适当的运动,能促使脾胃发挥其升清降浊的功能,不致水谷精微及糟粕壅滞于脾胃。清·叶桂《叶选医衡·因病似虚因虚致病论》:“饥饱劳役伤脾,贫贱者多有之……醇酸厚味伤胃,富贵者多有之。”伤脾,指的是伤脾的上升之机,伤胃,指的是伤胃之降浊之机。脾升与胃降相辅相成,故统而论之,饥饱劳逸皆能伤脾胃,而使气机升降皆不足。细而分之,饮食不足,形体劳累者,脾胃之气不足,清气不升,浊气难降,多见羸瘦少气,食少纳差,大便艰涩;终日饱食,形体安逸者,脾胃之气壅滞,胃气不降,脾气难升,多见形肥疲乏,腹胀暖气,便勃难下。
 
总之,劳逸之伤脾胃,虽有虚实之不同,但皆可见脾胃失于转输之用,而致其升降枢机不利。
 
5.4 劳则肺气不足,逸则肺气奎实,皆致宣降失常
 
肺主一身之气,又能布卫气以温腠理、御外邪、泽皮毛。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候》:“肺劳者,短气而面肿,鼻不闻香臭。”其中既提出了肺气虚所具有的一些临床表现,也暗示了脏腑病机。肺主气,肺劳耗气,故短气;“寒盛则浮”,肺主宣发卫气,能温煦而固护腠理,肺气虚,卫外失司,寒气外侵,可发为颜面浮肿;鼻为肺之窍,肺气虚而不能滋养鼻窍,故鼻香臭不辨。《诸病源候论》此处列举了肺气不足而致肺主气功能、肺之华、肺之窍的病变特点,其病机皆是肺气劳伤。
 
安逸之人,气机不畅,故肺气常不利。《黄帝内经太素·顺养》:“久卧伤气,人卧则肺气出难,故久卧伤肺,肺伤则气伤也。”肺气出难,即肺气壅实,凡安逸少劳,久坐久卧,或奉养太过,酿生痰湿,上泛于肺,皆可致肺气不畅,壅实难出,胸胁盈满而喘息声粗。且运动较少,肺气受激发不足,宗气生成减少,上不能助心行血,调节呼吸,下不能资生元气,稍有运动即气喘吁吁,心跳过快且脉结代。
 
肺气能布散水谷精微及津液。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:“食气入胃……肺朝百脉,输精于皮毛。毛脉合精,行气于腑,腑精神明,留于四藏……饮入于胃……上归于肺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。”指出由脾胃运化至肺的水谷精微,需肺之宣降方能布散,外荣肌腠,内养脏腑。劳伤肺气,则肺气推动无力,宣降失常,形神内外皆不得水谷精微的濡养,故五脏内虚,卫外不固,精疲神惫,少气懒言。而形神安逸,奉养太过,气机郁于中而逆于上,致肺气不畅,宣降失常,水谷精微壅滞于肺,则酿生痰湿阻塞肺络,或卫气难外达皮毛而腠理不固。
 
总之,劳逸之伤肺,虽有虚实之不同,但皆可见肺失其相傅之职,主气之用,而致宣降之机失常。
 
5.5 劳则肾精亏耗,逸则肾气虚衰,皆致髓少骨脆
 
肾为封藏之本,主藏一身之精气,总司一身之阴阳。劳逸适度,则肾精施泄有度,气血化生有常,阴阳运行有法,脏腑经络气机通畅,四肢百骸动作不衰。若劳逸失度,可影响及肾的封藏功能。
 
过劳伤肾,则肾阴、肾阳、肾精皆损。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候》:“肾劳者,背难以俯仰,小便不利,色赤黄而有余沥,茎内痛,阴湿,囊生疮,小腹满急……精极,令人少气吸吸然,内虚,五脏气不足,发毛落,悲伤喜忘。”腰为肾之府,肾劳则腰部屈伸不利;肾阴虚则热,多见尿赤淋漓,阴中热痛,或五心烦热;肾阳虚则寒,见阴囊湿而生疮,少腹寒痛,或下肢觉凉。阴阳久虚失于调摄,则伤及肾精。肾精能濡养全身,精亏可见全身气血脏腑不足之证,如气虚乏力喜卧,血虚皮肤干燥,失精毛发脱落,易多梦惊恐,五脏诸不足等。
 
肾主施泄精气,安逸之人,肾之机能衰弱,气化失司,生殖之精化生不足,男性精子质量较差,女性胞宫气血不旺,所孕胎儿多体质稍差。又因怀孕时饮食奉养过度,气血壅滞,胎体肥大,多致难产。如清·叶桂《景岳全书发挥·产要》:“凡富贵之家过于安逸者,每多气血壅滞,常致胎元不能转动。”现代虽能以剖腹产避免难产风险,但所诞胎儿多形肥于外,体虚于中。若饮食奉养过度,酿生痰浊湿热,复因气机壅滞,湿邪不化,可下注于肾。肾阳主蒸化水液,过于安逸之人,脏腑机能减弱,肾阳蒸化无力,导致湿邪注于膀肤,混于尿液之中,最终小便呈浑浊状。若为湿热下注,或湿阻气机而生热导致湿热相合,尚可见小便灼热涩痛。
 
肾主骨生髓,先后天之精藏于肾中,化生精髓以养骨,劳伤肾精,化髓不足,大骨失养,不耐劳力,且多易伤折。胫骨、股骨能承受人体重力,而肱骨、尺骨能承举物体,故劳伤者,其症多见手足大骨疼痛易折,齿牙干枯且热痛或冷痛,瘦削嶙峋,难以行立。故适当锻炼,能增强骨质,使大骨粗壮坚实,不易受外伤打击而骨折。而安逸少动之人,对骨之刺激不足,则肾精施泄不及,骨髓化生减少,骨质疏脆,稍受压力过大,或外力冲击,易发生骨折,且行走站立负重时间稍长,则感足痛膝软疲乏,不耐久劳。
 
总之,劳逸之伤肾,虽有虚实之不同,但皆可见肾虚失其封藏之职,而致髓少骨脆易折。
 
6 小结
 
从基本病机的角度探讨,劳与逸为病,皆以气为先。劳则气耗,逸则气滞,其他的病机,都在此二者的基础上展开。
 
从形神的角度探讨,形劳则羸瘦,形逸则肥胖,神劳则憔悴,神逸则呆滞,此为不同。而劳逸皆可见形弱乏力,神机不用,脏腑机能减弱,此为二者共同之处。
 
从虚实角度探讨,劳者气虚于内,则血液津液等可停滞于周身,因虚而致实;逸者气滞于内,则血液津液停滞而不养形体,因实而致虚。
 
从脏腑角度探讨,劳则五脏亏虚,逸则脏气壅滞,虚实有异;而五脏外合五体,劳逸之病,皆可见到生理功能衰退的临床表现。
 
综上,劳逸致病,病机有别,但在某些临床表现上,有相似性。

报名邮箱 2084809281@qq.com 微信18911482339 17710876503

联系人: 雷宇 (招生主管)    手机:18911482339   17710876503

报名网址www.zypxlw.com

微信加公众号:  zjay8866(针灸推拿特色技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