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为何讲五行?

五行与五行学说

五行是什么,我想大家都知道,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东西,所以 五行也叫“五财”。

五行学说又是怎么回事那?其实就是在这五种物质属性的基础上错了延伸,使其有了五种象征性的意义,把一些东西分别归于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不同的属性。

那么我们先看一下,五行各自有哪些特性。

(一)五行的特性

1.木的特性 古人云“木曰曲直”。“曲直”是说树木枝干有曲直向外舒展的特性。所以把有生长、舒畅等作用的事务,归为木。

2.火的特性 古人云“火曰炎上”。“炎上”是说火有温热、上升的特性。所以把有具有温热、升腾等作用的事物,归于火。

3.土的特性 古人云“土爰稼穑”。“稼穑”是说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。所以把生化、承载、受纳等作用的事物,归于土。并称“土为万物之母”。

4.金的特性 古人云“金曰从革”。“从革”是说“变革”的特性。所以把有清洁、肃降、收敛等作用的事物,归于金。

5.水的特性 古人云“水曰润下”。“润下”是说水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。所以把有寒凉、滋润、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,归于水。

(二)五行的分类

古人了解到五行的特性后,把各种事物参照五行的特性进行了归类。五行归类有两种方法:

一,取象比类法,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,推出事物的五行属性。如以五脏配属五行,如肝主条达属于木,心阳主温煦属于火,脾主运化属于土,肺主肃降属于金,肾主水属于水。

其二,推演络绎法,用已知事物的五行属性,推断相关事物的五行属性。如肝属木,因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,所以“筋”和“目”也属木;心属火,故“脉”和“舌”也属于火;脾属土,故“肉”和“口”也属土;肺属金,故“皮毛”和“鼻”也属金;肾属水,故“骨”和“耳”、“二阴”也属水。

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,有着密切的联系,现将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,列简表如下,见表


大家都知道五行是存在相生相克关系的。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和静止的,在相生相克中动态平衡,和谐统一。

中医五行

1.五行的生克乘侮

2.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

五行学说中,运用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,解释事物之间“有序的”促进和制约的关系,达成平衡的正常状态;运用五行之间的相乘相侮,解释事物之间“平衡关系被破坏后”的相互影响。

 

1.五行的生克乘侮

中医为何讲五行?

 

(一)五行的相生相克

1.五行相生

指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资生、助长和促进的作用。

五行相生的次序是: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,水生木。五行中的任何“一行”,都有“生我”“我生”两方面的联系。“生我”和“我生”,“生我”者为“母”,“我生”者为“子”,故五行的相生关系又称“母子”关系。以火为例,木生火,火生土,木为火之“母”,土为火之“子”,也就是木和火是“母子”,而火和土又是“母子”。为什么没有父啥事?不是说男女要平等吗?

2.五行相克

五行相克,是指木、土、水、火、金之间存在着有序的克制、制约的作用。

五行相克的次序是:木克土,土克水,水克火,火克金,金克木。五行中的任何“一行”,都存在着“克我”“我克”两方面的联系。“克我”和“我克”,“克我”者为“所不胜”,“我克”者为“所胜”。以火为例,水克火,火克金,故“克我”者为水,“我克”者为金。

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,动态平衡。

(二)五行的相乘相侮

1.五行相乘

乘,即是以强凌弱的意思,克制太过,从而引起异常相克反应,也称为“过克”。

引起相乘的原因,有两个,“太过”和“不及”:

其一,太过所致相乘:“所不胜”一行过于强盛,因而造成对“所胜”一行的克制太过,促使所胜一行的虚弱,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异常。例如,木过于强盛,则克土太过,造成土的不足,即称为“木乘土”。

其二,不及所致相乘:“所胜”一行过于虚弱,因而“所不胜”一行就相对增强,造成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,而其本身就更加衰弱。例如:木本不过于强盛,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围。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,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,使土更加不足,即称为“土虚木乘”。

2.五行相侮

侮,在这里是指“反侮”。五行相侮,对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向克制。

相侮的原因,有“太过”“不及”两个方面:

其一,太过所致相侮:所胜一行过于强盛,

其二,不及所致相侮:所不胜一行过于虚弱

相乘和相侮,都是异常的相克现象。


上面还是说的比较绕,我们用字母简单说一下吧:

A=B时平衡,1.A>B时是相乘,导致A>B有两个原因,A比正常时大,B比正常时小;

2.A<B时是相悔,导致A<B也是有两个原因,A比正常时小,B比平常时大。

所以上面说这么多,就是这么点事,哈哈

2.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

中医为何讲五行?

 

中医药学应用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生理、病理现象,并指导着临床诊断与治疗。

(一)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

五行学说,说明在生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联系、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影响。某脏腑有病可以传至他脏腑,他脏腑疾病也可以传至本脏腑,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。

1.阐释疾病传变

(1)相生关系的传变 包括“母病及子”与“子病及母”两个方面。母病及子,即母脏之病传及子脏。子病及母,即子脏之病传及母脏。

(2)相克关系的传变 包括“相乘”和“相侮”两个方面。相乘,是相克太过致病。相侮,是反向克制致病。

2.指导疾病诊断

由于脏腑都具有五行属性,因此从色、味、脉等外在表现,可以用来诊断脏腑疾病。

五脏中任何一脏有病,都可以传及其他四脏,用五行学说来分析,存在着相乘、相侮、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种传变关系。

(二)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

1.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

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基本治则,包括补母或泻子两个方面,即“虚则补其母,实则泻其子”。补母,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;泻子,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实证。

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,主要有滋水涵木法、培土生金法、金水相生法、益火补土法等。

(1)滋水涵木法 通过滋补肝肾之阴,以涵敛潜制肝阳的治法,又称滋肾养肝法、滋补肝肾法。

(2)金水相生法 滋补肺肾阴虚的治法,又称补肺滋肾法、滋养肺肾法。

(3)培土生金法 通过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治法,又称补养脾肺法。

(4)益火补土法 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,又称温肾健脾法。(火,在此是指命门之火,而非心火。益火,补益命门之火,即温肾阳之法。)

2.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

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基本治则,包括抑强,或扶弱两个方面,即泻其乘侮之太过,补其乘侮之不及。抑强,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。扶弱,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。

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,主要有抑木扶土法、培土制水法、佐金平木法、泻南补北法等。

(1)抑木扶土法 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的治法,又称疏肝健脾法、调和肝胃法。

(2)培土制水法 健脾利水以制约水湿停聚的治法,又称敦土利水法。

(3)佐金平木法 滋肺阴、清肝火的治法,又称滋肺清肝法。

(4)泻南补北法 泻心火、补肾水的治法,又称泻火补水法、滋阴降火法。

应用于针灸疗法方面,可依据十二经脉及其“五输穴”的五行属性及其生克关系来进行选穴治疗等。

应用于情志疗法方面,可利用情志之间的五行相胜关系,调节异常情志变化,恢复其正常的情志活动。如恐可以胜喜,是因为恐为肾志属水,喜为心志属火的缘故。

五行是中医哲学中的基础理论,你看懂了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