次髎穴长针深刺,可治疗痛经、便秘、腰肌劳损
次髎穴临床应用举隅
作者/赵峻岭
次髎穴位于腰部第二骶后孔中,当髂后上棘下与督脉的中点处。笔者在临床应用体会到用长针深刺,再配合灸法,常获满意的疗效。现举例如下。
1.痛经
李某,女20岁,未婚,1995年4月20日初诊,主诉:经期小腹疼痛,剧烈难忍,痛时连及腰部,伴恶心,四肢凉。经行不畅。经色红紫,夹少量血块。脉沉弦。
妇科检查:子宫后倾位,宫体稍小,急取次髎穴(双侧)用3寸长针直刺2寸多,得气后,强刺。使针感向前阴和少腹部传导,留针30min,取一段长约2cm左右艾条插在针尾上,点燃施灸经治疗后,腹痛大为缓解,四肢凉亦止。
以后按月经周期调治3个月,追访半年未复发。
按
痛经为妇科常见病,临床上分为虚实两类。本例患者为寒客胞宫,血络凝滞,经行受阻,不通则痛,用次髎穴深刺再施灸,可起到温通经脉,祛瘀止痛作用,故能获得良好的效果。
2.习惯性便秘
马某,男,67岁,退休工人,1996年6月28日初诊,主诉:大便秘结1年余。患者1年来大便秘结,排出困难,每3~4日大便1次。
服用通便灵或清宁丸药,大便还能通畅,停药则便秘依旧,腰脊发冷,疲惫乏力,喜热怕冷,舌淡,脉沉细。
取次髎穴(双侧),用3寸长针直刺2寸多,得气后,取平补平泻法,留针约30min左右,出针后用中等个艾炷施灸,每次5壮,隔日治疗1次。
经针灸治疗8次,大便已能每日1解,只是粪便仍先硬后溏,又经过10余次治疗,大便已完全正常。
按
本例便秘为患者年老体弱,真阳虚损,阴气内生,留结肠胃,津液不行,肠道传送无力所致。次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,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,开窍于二阴。
次髎穴针后加灸,可温散寒,故效如桴鼓。
3.腰肌劳损
陈某,男,46岁,工人,1997年12月5日初诊。主诉:腰痛2日,连及臀及大腿部,患者1年前腰部曾扭伤过,这次由于搬抬重物劳累过度而突然发作,腰部僵硬,转侧困难。
查:腰4、5椎两侧有压痛点,取次髎穴(双)直刺2寸多,得气后,强刺激,留针30min,隔10min左右,再施行1次手法,出针后再拔火罐,留15min。
起罐后腰痛大为减轻,腰部已无僵硬感,转侧亦较前自如。上法治疗2次,遂告愈。
按
腰肌劳损为伤科常见疾病。足太阳膀胱经,挟脊,抵腰中,次髎穴为足太阳经穴又邻近腰部,取之意在疏通太阳经气,活血祛瘀,所以收效迅速。